著名楚辞学专家周建忠 | 治屈咏骚四十年 滋兰树蕙皆成阴
2019-02-26 08:26:54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|0 | 编辑:zb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5723

周建忠,1955年生,江苏靖江人,著名楚辞学专家。现为南通大学教授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楚辞研究中心主任、范曾艺术馆终身馆长,曾任南通大学副校长。2015年入选国家“万人计划”教学名师。

靖江西来镇,南濒大江。这里,长江之水奔腾不息,浪花飞溅,惊涛拍岸,涌动着一往无前的生命力与创造力。岸边一望无际的芦苇,绵延数里的堤岸,蔚蓝的天空,构成了宏大、伟岸、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画面。

周建忠就出生在这座长江北岸的小镇。1978年大学毕业 ,周建忠分配至与老家毗邻的南通,从此扎根于此,迄今已走过40年的风雨征程。在这片土地上,他在楚辞学界创宗立说的同时,立足教书育人与文化传承,为南通高等教育事业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
艰苦童年 玉汝于成

1955年10月12日,周建忠出身在西来公社曙光大队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他排行老大,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。

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这一代人,就成长环境讲,应该说是饱经考验的。他们在最需要营养的童年,赶上了三年困难时期,经历了能否生存下来的炼狱。贫穷、饥饿、寒冷,对弱者来说,可能是淹没理想与人生的洪流;对强者而言,却是从血液深处锻造百折不挠坚韧品格的熔炉。

“对我早期人生影响最大的三个人,第一是 父亲。”周建忠回忆,在当时的条件下,去读书而不是下地干活,对一个家庭来说,就意味着不仅不能挣工分,而且还要支付学费。但父亲咬紧牙关苦捱,用坚持与奉献为子女们撑起了一片天空。“对我们一家来说,读书改变命运,绝对是一个真理。”

尽管家里穷得揭不开锅,但父亲从不向亲戚家伸手借钱,身体力行了一条重要的人生原则——做人要有尊严。耳濡目染之下,长大后的周建忠将这条做人原则践行为做一个为社会创造价值、对他人有帮助的人。

5岁那年,周建忠遇到了除父母之外最感恩的人——二姨娘,并从此相依为命整整6年。在这6年中,周建忠受到无限的宠爱和严格的教育。“我从小体弱多病,守寡的二姨娘身强力壮,常常背着我去上学。二姨娘搓的圆子,大小均一,圆润饱满,在案板上排列得整整齐齐,犹如列兵,二姨娘与我一起欣赏完毕,然后再下锅煮熟。”自立自强,勇于挑战,追求生活的精致和完美,周建忠认为,自己身上的这些品格都承袭自二姨娘。

高中班主任蓝田是早期对周建忠影响最大的第三人。蓝老师告诫他:“你跟别人不一样,你体格小,而且又热爱读书。”这句话朴素之极却深刻之至,让他整个人为之一颤,并激励他后来以笔为舟,栉风沐雨,最终在楚辞研究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。

1973年高中毕业后,周建忠回到老家,先后担任过大队团支部书记、公社通讯组长、团委副书记。1975年以全县作文第一名的成绩通过知青选拔考试,最终被录取到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,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。

1978年,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大幕开启。同一年,周建忠大学毕业,因成绩优异,被留在扬州师范学院南通分院工作。尽管历经几多磨难与考验,但回想起来,周建忠仍然觉得那个时代给了他很好的机遇:“比起我们的老师辈来,我们足够幸运,1978年的时候,我们的老师辈大多已经五六十岁,而我们正值青春年华。”

这一年,周建忠23岁,风华正茂,意气风发。沐浴着时代的春风,他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时光。

楚辞专家 开宗立说

作为国内最负盛名的楚辞专家,周建忠总结自己的治学历程:“冯友兰先生以信古——疑古——释古总结现当代史学研究的三个阶段,我的楚辞研究,亦经历从探索、肯定到怀疑、否定,再到肯定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我沉潜往复,自得其乐。”

进入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执教,周建忠被划分到先秦方向。“第二学期读《楚辞》,我找来40多种版本比较、摘录,愈读,愈感到楚辞世界博大精深,引人入胜。于是一头‘栽’进去,再也没有能够走出来。”

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阅读、思考、总结、提炼与论文写作上,宿舍的灯光,常年亮至凌晨一两点,被同事们称为“黑暗中的一缕阳光”。楚辞的每个篇章,他阅读了很多遍,对里面的每一个字、每一个意境,在心底反复揣摩,并常常随手进行整篇首字默写。“每默写一次,我对楚辞的理解与感情就加深一次。”40多个版本的楚辞,周建忠作的阅读笔记垒起来足有半人高。

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周建忠足迹几乎遍布长江两岸,跋涉奔忙在楚辞中涉及的地名中,在云梦大泽、汉水、洞庭、汉口、汨罗,追寻两千年之前屈原可能到过的地方,体悟诗人性情与心路历程,考察屈原的流放路线,以实地考察增加楚辞研究的厚度与深度。为广泛深入地收集资料,他遍访海外近30家图书馆,先后三次去香港,多方委托香港、台湾的学者代购楚辞著作、硕士博士论文;千方百计联系在世的专家和已经去世专家的弟子、子女、家属,取得可靠资料。

1992年,经过不断地探索、总结、归纳、分析,周建忠43万字的《当代楚辞研究论纲》正式出版,成为“当代楚辞学史”的第一部总结性著作。他首次提出“楚辞本体研究”与“楚辞学史研究”同步进行的研究方法,以史纲为经,以评论为纬,史论一体,上编对当代楚辞研究做了全景式地研究与评判,下编选择当代较为典型的16位楚辞学者做专题评述,被学界视为“当代楚辞学史研究的代表性成果”,奠定了周建忠的学术地位。

超凡成绩的背后是常人所难想象的毅力、坚持与艰辛。那时,他每天最早的休息时间是午夜十二点,一般则是在凌晨一两点,通宵达旦对他来说更是家常便饭。在一篇散文中,他这样写道:“共计三万多言的《当代楚辞研究论纲》上编第三部分‘当代楚辞研究之研究’,是一鼓作气,连续熬了三个通宵写完的。记得写天空的‘空’字,写了上面一半‘穴’字,不知不觉睡着了,醒来已经是霞光满天,雄鸡报晓。”

1994年,周建忠破格晋升为教授,成为原南通师专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。其后,他一发不可收,开启了楚辞研究中的“周建忠现象”。他以独到的眼光和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,采取楚辞与楚辞学研究同步进行的方法,从容自若地由一个论题转入另一个论题,取得了学界瞩目的成就。先后出版10余部、350万余字的楚辞研究专著,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,成果获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2项、三等奖3项。

2013年,《东亚楚辞文献的挖掘、整理与研究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得立项。周建忠作为首席专家,把研究的视阈放到楚辞文化影响较深的整个东亚地区,通过典型引路,探寻传统经典在海外传播的路径,为楚辞研究搭建更高的学术平台,响应了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”的号召,提升了我国传统学术国际影响力。

近年来,不断涌现的出土文献不仅为屈原生平研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“新材料”,而且还带来了很多“新问题”。周建忠以十年之力研究考古学,对楚辞研究有了升华、融通与超越。他积极运用出土文献与传统文献互证的方法,撰写《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墓主考论——兼论屈原生平研究》等论文,对屈原生平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科学归纳,为屈原生平研究指引了方向。

杏坛执教 润物无声

周建忠是国家“万人计划”教学名师,是国家级特色专业、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,但他始终谦逊地说:“我就是个普通的教师。”

周建忠的古代文学课,是通大著名的“网红”课。三尺讲台上,他纵横捭阖、妙语连珠,专业性、趣味性、启发性兼具,听者流连忘返。他说:“只有教师坚守讲台,手持粉笔,在黑板上指点江山、挥洒才华的时候,才有可能产生这样的效果、达到这样的境界:师生的互动、思想的流动、精神的提升、质量的提高。”

教育起源于爱。周建忠连续多年资助困难的学生,从不留姓名,不图回报。不管工作多么忙,周建忠都会抽空与学生促膝交谈,在学业、做人、物质上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与支持。

周建忠和他的学生们

顾友泽教授与周建忠教授是学校“青蓝工程”结对师徒,他说,周老师给他的印象最深的是真性情。“他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着我们,也会毫不留情地批评我们的不成熟;他会由衷地赞美别人的成就,对自己的得意之处也会溢于言表。”在周建忠的言传身教下,南通大学楚辞研究中心涌现了一批杰出的青年才俊,在楚辞研究领域崭露头角,实现了学术研究的传承与延伸。

求学过程中,周建忠先后就读和进修过的扬州师范学院、南京师范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、上海师范大学、河海大学,有4所是师范学校。对基础教育,他有着很深的情结。

作为国家教材委员会语文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,周建忠注重从顶层设计层面指导基础教育工作,全程参与国家统编教材的审核修订:“我将人教版的小学语文、初中语文教材18册,通读过好几遍,审定过程中提出过很多中肯意见。”他先后走过全省中小学100多所,或督导,或评估,或验收,或讲学,或指导,或研讨,并担任多个教育局顾问、名师工作室导师、省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训站导师,具体指导一批成果丰硕的特级教师。如果将周建忠比作金字塔的塔尖,这批特级教师又将影响一群中小学教师,每一层都以几何形式递增,对基础教育产生了良好的辐射效应。

周建忠说:“50岁之前,我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,50岁以后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人才上。”他在南通大学创造性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名师工作室,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培训活动,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成才。

周建忠认为,大学的四个功能,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服务社会、文化传承与创新,不是设立四个管理部门,不是四个人做四件事,而是任何一个人都要勇于担当,每个人做每一件事都能体现在四个方面。

工作日记中,周建忠这样写实:“在工作的实践中,我深深地感到,全身心地投入工作,夜以继日,放弃节假日休息,迅速而果断地处理一批批令人头痛的事务,再迎来一批批纷繁复杂的事务,是工作内涵丰富、生活充实的标志,是忘我的自觉的惯性运动,是不断提高与升华的机会与方式。繁重的工作任务,既是体力劳动,又是脑力劳动;既是付出,又是思考,更是锻炼。”

2007年,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,作为刚合并组建3年的地方综合性高校,南通大学获得65位专家全票通过为优秀的辉煌成绩,这或许是周建忠和同事们辛勤耕耘的最好答卷。

文化传承 春风化雨

由古诗词创作延伸至中华诗教传承体系的建立,由范曾艺术馆的筹划延伸至南通地方文化的保护与建设,由兰文化延伸至廉政文化的传播,周建忠以学者的入世精神、师者的情感智慧,努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作出贡献。

“学诗可以情飞扬、志高昂、人灵秀。”周建忠说,中华传统诗词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,是中华儿女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,作为古代文学专业的教师,应该担当起引导、研究、传播、写作职责。

经过十多年的不断积累和总结,他构建了集吟诵、赏鉴、研究、创作一体化的诗词传承模式,抓住读、悟、练三个关键,引导诗歌爱好者由浅入深渐入佳境。编撰《小学诗词格律读本》《初中诗词格律读本》,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,提供古诗词诵读范本; 担任电视台诗词群英会大赛评委嘉宾,在日本韩国讲学,积极参与社会诗词的赏鉴普及活动;指导学生选修《楚辞》研究等课程,并形成一批诗词研究成果;主持开设“古典诗词创作讲堂”,组建“曙汛诗社”,进行大量的古典诗词创作。

他所构建的诗词传承模式被称为诗歌传承 “四部曲”,从小到大生发、从亲到疏辐射,由近及远拓展,从理论到实践,从低到高,形成“诵读为体、赏析和研究为两翼、创作为本”的中华诗教传统,助推古典诗词的诵读、赏鉴、研究、创作蔚然成风,形成辐射省内外、波及海外的广泛影响 。

2001年起,周建忠与艺术大师范曾先生开始了在学术思想、艺术修养、楚辞研究、诗文创作等方面长达10余年的深度交流,以人格魅力、学术成就、艺术素养与工作作风,赢得了范曾先生的高度信任,鉴于与家乡南通的特殊情感和周建忠等通大人的卓越工作,范曾先生欣然同意在南通大学建立中国第一家范曾艺术馆。

2014年11月26日,范曾艺术馆新馆正式开馆。作为范曾艺术馆终身馆长、范氏诗文研究所所长,周建忠说:“艺术馆和研究所目的在于将收藏、展示、研究、保护、传播江海文化于一体,使之成为重大文化项目和展示南通文化的重要窗口。”

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,周建忠身体力行,为南通地标性建筑——钟楼的重修撰写《重修谯楼记》,为通师一附撰写《和爱赋》,在“南通发展论坛”主讲“青墩遗址的还原与价值”,并由此衍发,提出“挖掘与整理、深入研究、充分展示、打造品牌”的城市文化发展战略。

周建忠是楚辞专家,同时是兰文化研究专家。他说:“说实话,我是一个专业的楚辞学者,一个业余的兰花爱好者。楚辞,是我学术之树;兰文化,是这棵树上的一个较大的树枝。”2001年,他的《兰文化》出版,解决了长期困扰楚辞学界和兰学界的一些学术难题。2002年,中央电视台10频道《家园》栏目推出“花中四君子:梅、兰、竹、菊”系列访谈节目,周建忠应邀担任《兰花》的主嘉宾,作了两集长达100分钟的专题演讲。

周建忠在《楚辞论稿·后记》中写道:“屈原的爱国情、进取心,屈原的正直高洁,屈原的深层意蕴与心理节奏,不仅激励我深入研究,持之以恒,也影响我的人生与为人。”周建忠将君子的人格、兰花的意象与廉政文化相结合,以传统诗词为媒介,策划组织廉政家风诗词大会,用文化的力量弘扬社会正能量。

( 作者:吴慧鋆 编辑:李天时 )


责编:zb

来源:|0

专题
精选
推荐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